
随着普京切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,公众原以为欧洲会“再遭寒冬”,但现实却是欧洲各国出现负电价,普京的能源制裁是笑话吗?
负电价,意味着电网公司无法吸纳过多电能,发电厂以低于零的价格卖出电力,用户购买电力便可获得相应补贴。
尽管油气资源短缺,确实给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,不少企业面临停产困境,但在电力资源上,欧洲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。
普京对欧洲的能源制裁难道不起作用?欧洲电力市场为何会出现如此“逆天”的景象呢?
能源制裁,欧洲动荡
就在2022年8月31日,普京以维修压缩机为由,当天关闭了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号管道。
此外,普京还表示,在未来三天,北溪管道均不会开放。时值欧洲各国为冬季储存天然气的重要时刻,普京此举的政治意图不言而喻。
随着俄乌局势愈发混乱,普京对北溪1号管道的供气量,进行了严格的限制。
仅在去年6月,北溪1号的流量便下降40%,到了7月再次下降20%。并且,普京还是以维修压缩机为由,关闭管道整整10天。
与俄罗斯针锋相对的欧洲,并没有向其低头,反而不断支援泽连斯基,联合起来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。
欧洲各国甚至直接冻结俄罗斯的海外资产,以法律形式强占俄资企业,回应普京的“天然气制裁”。
现阶段,根据北溪1号的官网显示,该管道的流量已经趋近于零。而对于俄罗斯给出限制北溪1号流量的理由,欧洲各国明显表示怀疑。
但毕竟主动权掌握在俄方手里,无论是资源还是管道设备,都是俄罗斯投资修建,愿不愿意卖自然也是俄方说了算,欧洲对此也无可奈何。
囤积在俄罗斯境内的天然气,也给俄方带来了不小的困扰。为降低北溪1号的管道气压,波尔托瓦亚天然气站,全天24小时都在燃烧富余的天然气。
欧洲与俄罗斯的处境,可以称之为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。想要确保天然气站安全的俄罗斯,每天至少要消耗4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,至今已烧掉快10亿美元。
普京身上“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”的气魄让人佩服,宁可白白烧掉也不便宜欧洲,让欧洲感到莫名心痛。
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,欧洲与俄罗斯互相依赖,欧洲拥有广阔的能源市场,俄罗斯地大物博,人口稀少,根本消耗不了多少。
每年,欧洲至少要向外进口3000亿立方米天然气,北溪1号以及其他两条运输管道,占据了将近一半,并且俄罗斯还会额外使用货轮,向欧洲提供液化天然气。
不仅如此,欧洲70%的动力煤,也仰仗于俄罗斯。
起初,普京的能源制裁效果立竿见影。仅在2022年8月,德国和法国的电力价格便抬升了12倍,平均每度电70元,让中国同期才0.5元。
即便欧洲居民的钱包再鼓,也受不住这种电价,不仅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,而且许多企业被迫停产。
而反俄立场最为鲜明的英国,居民人均收入本就落后德国5000美元,但其电价比德国还要高出15%。
英国居民的能源账单,仅在2023年1月便突破6千英镑,接近5万元人民币。遭逢寒冬的英国,四分之一的居民不得不完全关闭暖气。
伦敦、格拉斯哥等大城市,甚至还发生群聚事件,居民们自发烧毁能源账单,举行罢工游行,并堵在政府办公大楼门前,要求政府冻结能源价格。
面对难以控制的能源危机,当时伦敦市长萨迪克哀叹着表示,对于能源价格失控,英国政府只能不断上调能源价格上限,再无任何办法应对。
普京的能源制裁,在最初几个月确实十分奏效,可以说扼住了欧洲国家的大动脉。
但面对国内群情激愤的紧张局势,欧洲还在拼死支持乌克兰,追随美国封锁俄罗斯。
事实也证明,欧洲有胆量与俄罗斯进行能源竞赛,在于其手中还有一张王牌。、
如今,欧洲各国似乎早已摆脱能源危机阴影,陆续开始出现负电价,电量多到用不完。
半年时间,电价狂飙12倍的欧洲,凭何手段让电价断崖式下跌?
